登录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迈入“大感控”时代


速读: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无论是体系和平台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在全球公共卫生格局深刻演变、感染防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正迈入“大感控”新时代。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感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迈入“大感控”时代-健康报网——健康门户

{"id":"50432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迈入“大感控”时代","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16 09:01:35","condition":"来源: 健康报 ","thumb": ""}

7月,上海的天气以“热情似火”和骤雨倾盆交织。而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场以“大感控:视界·技术·人才·合作”为主题的会议会场人头攒动。在全球公共卫生格局深刻演变、感染防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正迈入“大感控”新时代。

第21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会议(...

  7月,上海的天气以“热情似火”和骤雨倾盆交织。而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场以“大感控:视界·技术·人才·合作”为主题的会议会场人头攒动。在全球公共卫生格局深刻演变、感染防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正迈入“大感控”新时代。

  第21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会议(SIFIC)暨第9届东方疑难感染病(OFCID)联合会议、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学术年会及2025申江健康论坛7月10—12日在上海市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感染防控体系高质量建设,促进疑难感染病的科学诊治、防控与临床转化,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会议现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供图 )

本报记者 甘贝贝

  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56个分会场、269场学术报告,涵盖了感染疑难病诊治、医疗卫生机构感染防控、抗菌药物管理、人工智能赋能、多病原体监测等前沿热点,还设有壁报交流、论文评选、基层感控经验分享等环节。大会同期发布了2025“百佳基层优秀感控人员(地市级)”名单、第二届SIFIC感控科普微视频大赛获奖结果、SIFIC“医院感染病例诊疗防控思维”优秀案例评选结果;并向与会代表赠送书籍《医院感染控制持续质量改进》《全球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精选及解读2022—2025》,为感染预防与控制领域从业者及卫生政策制定者等提供借鉴和参考。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高晓东主持。

  大会由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医药卫生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级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科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复旦大学医院感染与控制研究所承办。

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预警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王福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鼠疫、霍乱、伤寒、麻风等一些严重传染性疾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全国大规模宣传计划免疫、推广接种疫苗等措施,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疟疾被降服,乙肝的新发病例数逐年下降。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无论是体系和平台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未来,应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期预警水平,坚持临床研究、探索本质,创建高效应对疫情和重症救治的平台,打造集临床、科研和生物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的研究型诊疗防治团队,进一步提高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能力。

共建“大感染学科”平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王贵强: 感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微生物耐药形势严峻。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建设具有呼吸道等传染病收治能力的单体建筑或分院。坚持“平战结合”,即平时用于收治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结核病患者,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诊疗、不明原因传染病隔离诊治等;出现传染病疫情时可快速转化,发挥综合医院的救治作用。

  综合医院应整合感染病科、感染控制科、临床微生物科和公共卫生科,建设“大感染学科”。四个科室在业务上密不可分,互相依托,在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和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协同工作。

形成感染防控同“心”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委会主任委员付强: 构建感染防控同“心”圆这一理念,核心在于以“心”为纽带,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感染防控的合力。现实中,部分从事感染防控的专业人员可能因工作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不足、协调难度高等原因,出现动力不足、信心弱化的状态。

  希望以“感控心学”,推动构建同一健康感染防控同心圆,引导部分“感控人”走出“心气不足”的状态。包括一个“总思路”,即立足医、扩大防、构建网;“两条腿”走路,即以走好专业路线守新时代专业感控之“正”,以走深群众路线创现代化社会感控之“新”;三个“融入”,即融入基层、融入公卫、融入治理;四个“转变”,即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干预,从被动健康转向主动健康,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促进,从被动安全转向主动安全;五项“策略”,即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医防融合、专群配合、平急结合。

关注两类患者IFD差异化诊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施毅: 侵袭性真菌病(IFD)是一组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FD的诊断标准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然而临床实践发现,越来越多的IFD患者并非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基础疾病,其基础疾病更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病毒性肺炎、糖尿病等。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都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存在明显不同,二者的IFD诊断思路大不相同,需关注不同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疾病不同病原体的差异化诊断等。

多学科协作构建感控共同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 在新发传染病风险上升、技术日新月异、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感染防控的边界和能力要求。“大感控”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重构,需要理念的革新,组织的重塑,以及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发展。

  开启“大感控”新时代,需拓展视野,把感控从“操作”提升为“战略”,从“部门职责”拓展为“系统治理”,从“局部防控”走向“综合预警与精准干预”;技术赋能,包括应用先进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等,创新消毒与环境防控技术、疫苗等;以人才为本,强化感控专业化建设;多学科协作,构建感染防控共同体,推动感控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国内率先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的医疗卫生机构之一,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感染管理科与感染病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临床药学等紧密合作,共同组成了实力强大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诊疗与防控中心。

耐药菌防控应针对性施策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当前,耐药菌导致死亡的形势依然严峻。整体来说,目前儿童耐药菌死亡率有下降趋势,但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老年人耐药菌感染人数大幅上升。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来应对耐药菌导致的死亡负担,并优先向高负担地区/病原体(如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配资源。

  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快速增长的趋势,建议加强监测和预警,优化抗菌药物使用策略,加大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同时,针对老年人制定差异化的防控措施。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病原菌耐药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防控手段。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防控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为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提供有力支持。

AI助力院感精准防控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 院内传播是耐药菌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将院内传播切断,耐药菌感染的问题将得到相应控制。

  一方面,实施传统院感防控措施对防控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耐药菌的传播极其重要,需坚持“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AI、快速溯源等新技术的应用,构建更精准、更高效的院感防控体系。如应用AI监测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监控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情况,从而提高依从性;开发机器学习模型,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与此同时,由于CRAB具有克隆传播的能力,可使用新型监测技术助力发现新克隆情况,如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相关技术分析菌株的基因序列差异,精准追溯感染传播链,确定交叉感染的路径(如医护人员的双手、医疗器械、环境表面等),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

主题:“大感控”|感染防控挑战日益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