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日照」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没成本

不懂沉没成本
你越坚持,就越被坑
假设你跟朋友/对象去吃自助餐。
这家店里的食材都很新鲜,味道很好。你们吃得很饱。
当你们起身准备走的时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鹅肝,送到了你的面前。
你会怎么做?
我们大多数人,会心甘情愿做一个“吃饱了撑的”的人,即使吃饱了, 也要塞下那一份鹅肝。
即使会撑得难受,甚至因此影响到接下来的逛街、电影等休闲项目,还是会坚持“环保不浪费”的原则,让不堪重负的胃,再加上一层负担。
因为它们很贵、限量,我们付了自助餐的钱,不想亏本啊。(扶我起来,我还能吃!)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我们可以用一个经济学词汇来解释——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那些发生在过去,我们无法去收回或改变的付出。
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于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等。
听起来好像没感觉?
但其实人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没成本上面;
为了过去的付出和错误,跟现在的自己较劲,赌气般地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相处了4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欢了,也想着先凑合着过过;
等了半个小时公交,你甚至感觉快要中暑了,还想再坚持一下,省个打车钱;
进了一个景点,明知道被坑了,但是“来都来了”,那还是转一圈吧……
为什么我们明知吃了亏,还是无法停下脚步?
任由已经付出的东西,对自己施加新的伤害?
沉没成本考验的
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自尊
我们都害怕,被证明自己是错的。
因为在面对质疑、遭到损失时,我们大脑中的杏仁体,都会将其识别成攻击,本能地自我防御。
这让我们习惯于,把外界的反馈(尤其是负面反馈)和自我价值,完成绑定。
否认过去的选择,就等于是在否定过去的自己。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我们宁愿继续坚持,当初错误的决定。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本能。
这种本能的恐惧,导致了“损失厌恶效应”:
相比于获得的快乐,我们对损失更加敏感。
举个例子:
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薪资从6k直接涨到了12k。
你很开心,直到你无意中听到,部门里另一个新同事,老板给了他15k。
我们锚定的标准,从6k,变成了15k。
于是每月多得6k的快乐,马上被自己每月损失了3k的悲伤所替代。
生活中,因为损失厌恶,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会倾向于继续加码,把更多时间,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常给坚持的事情,套上“拥有物光环”:
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提到过一个现象:
赛马场的人们下注之前,会在众多马匹之间犹豫不决。
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马,这匹马在他们心中,获胜的几率便会大大增加。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种愿望,会让我们高估这个选项的未来价值,和事件发生的概率。
因此你已经花了钱在它上面,你不愿意放弃它。
这两种情况,最终都是我们自我防御的本能占了上风,最终影响了我们决策的正确性。
为了证明我们是对的、有价值的,我们宁愿投入很多当下的精力,去给过去填坑;
去合理化,每一个过去的选择。
于是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别被过去绑架,接受错误
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不能将视线,从过去的事情上移开,将会让我们错过接下来无数次止损的机会。
电信诈骗大家都知道吧。
现在我们清楚了他们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发达的时代,被他们骗上钩的人可真不少。
骗子们先利用人们不劳而获的心理,许诺大家未来能拿到大钱,让大家交个一百两百的小钱;
然后利用这部分沉没成本,一点一点收线,哄骗对方交更多的钱,达成诈骗的目的。
如果人们一开始,意识到不对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着已经打了水漂的钱,就不会有后面更大的悲剧了。
当然了,不止骗子会用,手握更多资源的商家,更是用“沉没成本”设计套路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