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非常听话的学生也会“反水”


速读:听话是她适应家庭。 导师遇到听话的学生,是一种福气,但有时候这里面也潜藏着风险。 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很听话的学生,长得很清秀,已经得到保研资格,但她很怕即将到来的实习,在要不要去实习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其实她自己也说自己可以不用去实习,但又担心自己失去了什么。
非常听话的学生也会“反水”

精选

已有 6071 次阅读

2024-6-13 16:46

| 个人分类: 咨询万象 | 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这个学生是我在桂电与我进行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已经过去很久了,我把当时的咨询随笔拿出来再写反思,与大家分享。

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很听话的学生,长得很清秀,已经得到保研资格,但她很怕即将到来的实习,在要不要去实习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其实她自己也说自己可以不用去实习,但又担心自己失去了什么。因这个烦恼而来,但她问题的核心是害怕实习时的人际交往,人际恐惧,交流到最后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每周一次,一共进行了15次咨询,1次请假(请假是因为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找他,但因找其他理由搪塞过一次,这次没办法只能请假,但她犹豫了很久,在咨询时间到来前1小时才打电话给助理,记了爽约一次)。

在第13次咨询时,她谈到了“很烦恼,做了这么多次咨询,还没什么进展。全靠老师推,自己吸一点力量,但回去之后又没什么变化。”这可能是她在表达她对咨询师的不满,但她是通过自责来表达的,这和普通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她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从咨询中的表现就能看出来,谈到人际相关问题时,负性情绪反应已经明显减少,情绪更加稳定了。后半程她也分享了一次拒绝了导师到校修改论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犹豫不决了,做完后也发现并没有什么糟糕的影响。这跟她请假时的困窘相比,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与导师的沟通已经没有当初所述的担心,毕设的答辩,学院优秀毕设的答辩也进行的很顺利。

但她为什么会说出“很烦恼,做了这么多次咨询,还没什么进展。全靠老师推,自己吸一点力量,但回去之后又没什么变化。”而不是直接表达对咨询效果的不满呢?因为她是一个听话的学生,在家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她在人际方面的恐怖和退缩来自于安全感的缺失,对发展亲密关系充满恐惧。听话具有非常强的适应功能,是她适应家庭,适应学校的成功法宝。在咨询室,她很少主动说,而发挥了她的长处“听话”。她也对咨询师的试探很排斥,她很少主动讲她的信息,而靠咨询师的经验带着她去探索,咨询师通过她的情绪化反应来核实是否印证,如果错了,她会说不是这样的。她还会害怕咨询师熟悉她,对她越熟悉,她会不自觉感到害怕。而她这次嘀咕,也许就是表达她的这种担忧。

他的导师很热情,因为她比较优秀、又听话能按照导师意图修改毕设,但她很害怕,最怕他导师问他非学业的事情,她不知道怎么拒绝。她不敢拒绝,导致他人不知道她的边界、喜好是什么。她长得清秀,有异性邀请她吃饭之类的,她总是推脱最近忙没时间。而不敢直接拒绝对方,因为她怕对方难受。这种拒绝、难受会唤醒她小时候的情境,父母争吵、离婚,现在和母亲睡在一张床。没有住宿舍,不知道怎么和同学们交往,怕跟人变得熟悉,刻意跟人保持距离。这陷入了矛盾,她不敢拒绝别人,而自身又长得清秀(很多男生喜欢靠近她),这让她的烦恼不断。但她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来咨询的。

她会着急,因为时间越长,与咨询师越熟悉,她越恐慌。即“反水”。

问题形成是长期的,短暂咨询提供的支持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进入长期咨询,她是恐慌的,开始通过自责表达对咨询效果的不满,这带来咨询动力的减弱。

导师遇到听话的学生,是一种福气,但有时候这里面也潜藏着风险。比如有个案例,各方面都不错的硕士生在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结束生命,生前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给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而且室友关系都不错。但大家就是没有发现他掩饰过的忧伤。而听话就是其中一个表现,他不会拒绝导师、室友、辅导员等的期望,总是去满足他人的要求。

对高校导师的启示: 听话的学生,其实潜藏着关系暴雷的风险。碍于权威关系,学生不拒绝导师的任何要求,甚至连换个时间这种替代策略都不敢提出来。活儿越做越多,最后压死了一匹好骆驼。久而久之,学生开始远离导师,阳奉阴违,这并不是他主动这样,而是他的人际模式惹的祸。面对听话的学生, 导师在安排任务时,顺带提一嘴“如果有困难,一定要提前告诉我”, 一旦学生开口,必须想办法满足他的需求,这提升了他的沟通能力,也拉近了导生的关系。

心理健康知晓度调查(点击链接 即可填写 ) ,不用注册,大概3分钟,谢谢大家的支持!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研究兴趣为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一起交流 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 ,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38062.html

上一篇: 读丘成桐自传《我的几何人生》 下一篇: 毕业季的分离焦虑

主题:什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