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我认识的科学家(3)肖纪美:材料与诗


速读:肖先生是湖南凤凰的土家人,和沈从文、黄永玉都是老乡,祖父曾考科举,当县令,有家学传承,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有深厚的国学功底。 肖纪美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肖纪美(1920年12月7日—2014年4月23日),出生于湖南凤凰,金属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
我认识的科学家(3)肖纪美:材料与诗

精选

已有 93 次阅读

2025-11-8 15:13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我认识的科学家

三、肖纪美:材料与诗

肖纪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金属材料学家,被誉为中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虽然我在上大学时就从专业书刊中知道了肖先生的名字,但直到大学毕业多年后的 1998 年才有缘认识先生。那时我正在读博士,在刘志林教授指导下进行用价电子结构解释相变增韧的研究,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发言介绍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钢进行不完全淬火,保留一部分软韧的奥氏体,弥补淬火马氏体硬脆的缺点,是工业上早已采用的做法。这些软韧的奥氏体被夹在马氏体之间阻碍裂纹产生和扩展以提高韧性叫做相变增韧。但若奥氏体和马氏体的界面结合不好,则裂纹容易在界面上产生和扩展,达不到增韧的效果。我们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 EET )计算发现,奥氏体 / 马氏体界面的电子密度连续,这一连续自然让我们联想到相变增韧的机理,并进而想到在钢中加入不同合金元素改善界面结合,提高相变增韧效果。当年我学识浅薄,有了这一点发现就很得意地在会议上介绍。

肖先生听了我的报告,问了我一个很基础的问题:韧性是什么?肖先生那样的前辈、大家,有耐心认真地听我一个在读博士生的报告,本已让我受宠若惊,先生再提问题难免让我有些慌张。在我的印象中,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等等的韧性概念有不同的物理意义、测量方法,所以统一的韧性定义,我一时还真没答出来。肖先生提问当然不是为了考我,见我答不出,就耐心地告诉我,韧性的本质是能量,并建议我们把电子结构和能量联系起来,对相变增韧机制的解读就可以再深入一步。这建议如醍醐灌顶,让我心悦诚服。

后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发展了该理论,发表了几篇论文,并把研究结果写入刘志林教授和我合著的专著《界面电子结构与界面性能》。专著写好后,我们打算请肖先生推荐申请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肖先生热情地答应推荐,我们先把申请表格交给肖先生,肖先生并没有当时就写推荐意见,而是告诉我过几天写好后再到他家里去取。那是 2000 年的事情,彼时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博士后,上班时办公室有电话,下班时在家里的联系靠一只传呼机。我把办公室电话、传呼号码都留给了肖先生,过了几天在办公室接到电话到肖先生家取推荐意见。

拿过申报书翻开一看,让我惊讶的是,肖先生在表格填写推荐意见的空白处认认真真地用铅笔打上横格线,然后一笔一划地把推荐意见抄上去,抄写得不仅工整,而且书写恰好占满表格的空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先打了草稿,抄写时也进行了版面设计。以肖先生的威望,求其写序、写推荐信等等琐事的一定不少,而肖先生还有更多的大事。可是在小事上肖先生也这样认真,实在是让我既惊讶又佩服的。遗憾的是那申请书原件要上交,我也没有留下一个复印件。

肖先生的家也让我惊讶,一个二十年的资深院士,还当过北京科技大学的副校长,住着三室一厅,好像挺宽敞,可那是老式的三室一厅,总使用面积不过几十平米,每间不过几平米至十几平米,还是水泥地面,家具也都很老旧。窄窄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办公桌,堆满了书,办公桌上也堆着书,只有窄窄的一条用来写字。那时候手机正逐渐普及,我属于用手机比较晚的,但也用上传呼机了,可肖先生不仅没有手机,也没有传呼机,只用一部固定电话。聊天中肖师母还问我:打你的传呼,拨完号码,它总是说“加紧靠垫”是什么意思?原来我的传呼机是自动的,没有人工服务,拨完号码,要按 # 键,机器说的是“加井号键”,那时机器的语音还很机械,肖师母也没用过井号键,所以听不懂。原来肖先生写完推荐意见,已经几次给我打传呼也没联系成,只好赶在我的上班时间用办公电话通知我了。给老人家添了麻烦,真让我很不安。

在北京作博士后,我的宿舍到肖先生家步行也就二十分钟的路程而已,接触肖先生的机会就多了。听过他几次报告。彼时肖先生已经不在教学科研一线,眼光也不局限于材料学,而是更宏大地集中于教学和科研的方法论,所以他的报告不管是不是材料行内人都可以听懂。更有趣的是,他的报告是用一首一首的打油诗串联起来的。那时候 PPT 刚刚兴起,会议报告大多都还用幻灯片。肖先生把要讲的内容都编写成打油诗,手写成幻灯片,一个报告要放几十首打油诗。肖先生是湖南凤凰的土家人,和沈从文、黄永玉都是老乡,祖父曾考科举,当县令,有家学传承,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所以他的报告总是妙趣横生,让人于笑声中慢慢体味求学和做研究的道理。有一次他讲到名与实的关系,就用自己的名字作实例,说文革时批判我反动,连名字都是纪念美帝国主义。肖先生接着说,名字是我父母取的,我出生的时候我国和美国联系不多,我父母根本不了解美国,既不崇美也不反美,我的名字和美国没有任何关系,怎么能从名字看出我反动呢?做研究不能望文生义,说我纪念美国就是名实不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以肖先生的报告,听完了这场就期待着下一场,从报告中不仅能听到肖先生的妙趣,还可欣赏诗歌,听完还能悟出哲理。

后来我成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的常务理事,在学会的活动中就常常能见到老会长肖先生了。肖先生虽不处于科研一线,但他一生的扎实功底和经验却是宝贵的资源。所以退休后的肖先生在不停地写著作。肖先生著述甚丰,在百度上可以查到的译著、编著、专著就有二十几种。退休后写的就有十几种。除了反映材料前沿和基础理论的专业的著作,看看下面的书名就可以窥见肖先生对科学方法论的重视了:

肖纪美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北京:宇航出版社, 1988

肖纪美著,材料学的方法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4

肖纪美著,材料学方法论的应用 - 拾贝与贝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肖纪美著,梳理人、事、物的纠纷 - 问题分析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肖纪美著,治学体会漫谈 - 类比交叉法的广泛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肖纪美著,宏观材料学导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06

肖纪美著,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初悟 - 学习、交融、实践、悟知,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

肖纪美著,行路悟知录 - 肖纪美院士谈治学和人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肖纪美著,行知集 - 实践悟知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肖纪美著,学习学初悟,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肖纪美著,类比与交叉 - 创造性思维方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

肖纪美编著,宏观材料学导论,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

一个大学者的思考总不会停止,退休后的肖先生一两年就出一本著作,正所谓生命不息,思想不止。这里写的不过是我眼中的肖先生而已,他当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参加国家建设,他的学问、他对国家材料发展的贡献、对教育的贡献广为人知,在此不必细述。

先生 2014 年辞世,享年九十四岁。

20251108 写改毕

以下是对百度有关肖先生条目的摘编:

肖纪美( 1920 年 12 月 7 日 —2014 年 4 月 23 日),出生于湖南凤凰,金属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

肖纪美于 1943 年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毕业后,担任任湖南省乾城县国立八中,省立十三中数理教员; 1945 年 —1946 年担任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二十八厂技术员; 1946 年 —1947 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标准局技士; 1948 年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冶金学硕士、博士学位; 1951 年 —1955 年担任美国爱柯产品公司研究冶金师; 1955 年 —1957 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坩埚钢公司研究冶金师; 1957 年回国,先后担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副校长;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4 年 4 月 23 日凌晨 6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

肖纪美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在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学科和氢损伤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人物生平:

1920 年 12 月 7 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得胜营(今吉信镇)。小学就读于凤凰县文昌阁小学。 1933 年,考入湖南省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 1938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乡与高小同学唐智白(共产党员)合办《大众呼声》刊物,宣传抗日。 1939 年,以第二名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在矿冶系学习。 1943 年 7 月,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获矿冶工程学士学位。 1945 年 3 月,经人介绍,担任重庆国民政府兵工署二十八厂技术员,从事硅铁的生产和钨铁的研制。 1947 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标准局任技士,从事外文翻译及工业标准引进工作。 1948 年 2 月,留学考试合格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 1949 年 1 月,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 1950 年 8 月,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学位,硕士和博士学位一共花了两年半时间。此后,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1951 年,在美国接到天津北洋大学的聘书,订购了船票,准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无法成行,又留美 6 年。 1957 年 7 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回国; 10 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 1985 年 4 月, 65 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5 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失效研究所,担任所长。 2014 年 4 月 23 日凌晨 6 时,在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主要成就:

肖纪美在美国工作期间,对铬锰氮系不锈钢进行了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获得一项专利。

肖纪美在发展铬锰氮不锈耐热钢中,提出合金设计新方法,开创节镍不锈钢的研究;开展工程结构件断裂分析,发展断裂学科;在材料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研究中获得新成果。肖纪美强调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要断裂问题和材料质量问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展材料的应力腐蚀及氢开裂机理方面理论研究。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断裂力学研究,解决了一批工程中的断裂问题和产品的质量问题。

家世背景:

肖纪美的祖父肖官麟曾任凤凰县的父母官,读得满腹经纶,写得一手好字。肖纪美从小家教很严,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毅然归国:

1957 年,肖纪美决定回国,但是美国政府先以扣留肖纪美年仅 3 岁和 1 岁的两个孩子为要挟,阻挠其回国。通过交涉,肖纪美才得以登船。登船后,美国政府又借检查为名,扣留他的全部存款(此存款直到 1972 年中美建交后才解冻),胁迫肖纪美改变决定。尽管遇到种种波折,肖纪美全家终于在 1957 年 7 月 30 日回到了阔别近 10 年的祖国。

后世纪念:

肖纪美奖:为纪念中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肖纪美院士,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于 2015 年首次设立肖纪美奖。 image.png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志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2817-1509438.html

上一篇: 理工男说诗词(54)王维的诗与画

主题:肖先生|肖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