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大学=教着最古老的知识vs.做着最前沿的研究

精选
已有 9489 次阅读
2025-8-1 16:13
|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相通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大学 = 教着最古老的 知识 vs. 做着最前沿的研究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江苏 徐州
大学课堂里,似乎始终存在着一种割裂: 教师们在实验室里追逐最前沿的 科技创新 ,却在讲台上传递着相对古老的知识。 这种割裂,并非一时之弊,而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教育命题。
有一位知名的 材料与冶金 科学家,也是本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他的自传中写 到 他上大学的故事 “ 系主任带头拒绝参加谢师宴 ” ,里面讲到 “某些教授 老气横秋 ,虽然早年留学全球知名高校,但是他们编的讲义多年不换,靠老本应付差事,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所以我基本不听他们的课,常常是他们在台上讲, 我在课桌下看从图书馆借一本与之相关的英文原版书 (这是否也是目前课堂的一种表面状态?)。 ...... 为此,在一次全系大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惹恼了几位年老的教授,于是毕业的时候部分老教授拒绝参加谢师宴。——这也成为我一生中最为尴尬的一件蠢事。”这件事发生在 80 年前的 1945 年,今天是否也同样存在靠老本应付差事的事呢?
大约 10 年前 ,也就是 2015 年 左右, 一位如今已是院士的高校领导曾直言, 大学课堂讲授的知识与行业前沿技术已显著脱节 。《中国科学报》 2025.05.20 有个报道说 “ 不能当外界已经发展到电动汽车时代时,我们还在课堂上讲授柴油机原理,虽然讲得很有味道,但最终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与现实脱节。 ”
前几天参加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有专家就说到,作为 老 教授恨不得一个 PPT 讲一辈子,但是 AI 倒逼 教育教学 要 变革 ,于是青年教师 被要求 必须 将 AI 融入课程, 让 AI 赋能课程。
这些跨越时空的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课堂的知识传授,长期呈现出传统多于前沿、滞后多于领先、保守多于激进的特点。 80 年前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始终未能与科学、技术或产业的发展节奏同频。
大学老师除了教书在干什么呢? 留校、考核、职称 等都 在 督促老师撸起袖子加油干, 都 在 推动教师聚焦 科研,科研 能带来 经费,经费可以激发巨大的内生动力,于是我们的 科研论文突飞猛进 ,例如某学科全球 15 个万分之一学科我国有 9 个, 150 个千分之一学科我国有 48 个, 1500 个百分之一学科我国有 300 个,无论从顶尖还是基石我们都超越了人口占比,而这是过去 20 年刚刚发生的事情, 20 年前我们可能鲜有万分之一,少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很多学校的目标,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开始领先世界。至少从学术成果的发表方面方面,成效十分显著,大学老师和研究生们做了大量的实验,用到大量的新工具、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出了大量的新结果、新成果、新发现、新 解释 ,至少在实验室层面有了实践的检验,更多的人有了体验,有了进步,但是为什么这些就不能进课堂呢?
今年又是 大 奖评审年,预计高校又会有一批收获, 高校在引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这些内容可否进入大学的课本,可否进入本科生的课堂,科学研究固然对于大学重要,但 “教书育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如果连本校教师的成果都无法进入 讲义、进入 课堂 、进入教材 ,意味着学生毕业后还需重新学习 ——难道这些成果的意义,仅在于服务工业界、追求科技突破或利润吗?
尽管如此,但是科技还在快速发展,大学培养的人依然是顶梁柱,在积极推动着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为什么? 可能是大学赋予了 大学生 一种基本的方法论,一种学习的精神,一种批判的精神 ,尽管是柴油机原理, 总有学生能突破固化思维 ,在民族忧患意识的驱使下创新,再加上勤劳 、 智慧 、 节俭,让我们不断取得进步。但 如果 能把最新的知识在大学期间赋予学生,那学生进入社会后 是否 能少些内卷、多些从容?是否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教育 的这种割裂始终 感觉都是难题,但 AI 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挑战 , 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了信息平权, 以前我们可以有为无为的持续 改 ,而今天必须主动 做出 变革性 改。否则可能不是 “系主任带头拒绝参加谢师宴”,而是“系主任招不到学生而没饭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496121.html
上一篇: 闭环思维螺旋升 团结协作众行远 行业特色辨识明 下一篇: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 小班化 盼其早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