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颈动脉斑块有何危险,如何治疗?专家带你一文读懂



速读: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 动脉粥样斑块稳定通常发生在启动强化降脂治疗的30天内,斑块逆转通常发生在降脂治疗1至2年后。 如果患者颈动脉斑块是不稳定斑块,又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应该积极地启动强化降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颈动脉斑块危险性如何判断? 颈动脉斑块有何危险,如何治疗?
2024-07-12 09:13:05 来源:长沙晚报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问到这些问题:做颈部血管超声发现了颈动脉斑块,是不是马上需要治疗?有颈动脉斑块,会发生脑卒中危险吗?颈动脉斑块是如何发生的?通过治疗可以缩小或者消除吗?

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

2020年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发表了一项由北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该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约20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我国约2.7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约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在70至89岁的人群中,高达63%的人存在颈动脉斑块。

2.颈动脉斑块如何形成的?

颈动脉是体表能够触摸到的浅表大动脉之一,血流量大,又有血管分叉,血流速快,血管内膜容易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高发部位。

由于位置浅表,超声技术易于探察到颈动脉斑块,因此颈动脉斑块常常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如果体内存在颈动脉斑块,那么体内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外周动脉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明显升高。

目前医学界公认,脂质浸润学说是包括颈动脉在内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机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最初阶段,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液中的“坏”胆固醇(LDL-C)通过内膜,沉积于动脉内膜下。随后,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颈动脉斑块有什么危险?

颈动脉斑块患者从无症状到出现症状,往往经历数年时间,最先出现的是非特异性头晕、头痛等症状。当颈动脉斑块进展,斑块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并发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凝血系统,则可形成血栓,影响颈动脉血流,甚至血栓脱落,出现脑内动脉栓塞,导致严重的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常见的临床类型包括: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2020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50%至75%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病变所致,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颈动脉斑块危险性如何判断?

经常有患者问:“报告显示,去年我的颈动脉斑块最长处6毫米,而今年有10毫米,是不是我的斑块加重了?”

其实,对于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斑块性质常常比大小更重要!斑块性质指的是斑块属于稳定斑块或是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又称易损斑块,斑块比较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有较高的引发脑卒中的风险。按照颈动脉斑块超声回声特点,分为:

①低回声脂质性软斑;

②中等回声富含胶原组织的纤维性扁平斑块;

③强回声伴声影的钙化性硬斑块;

④回声强弱不等的溃疡性混合斑块。

其中,软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是否合并颈动脉狭窄也是判断颈动脉斑块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如果狭窄程度>50%,临床上认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大。

5.颈动脉斑块如何治疗?

颈动脉一旦出现稳定斑块或是不稳定斑块,均应高度重视。2022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指出,无论颈动脉斑块是稳定或不稳定性,健康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坚持日常体育锻炼并保持理想体重、减轻精神压力并保持充足睡眠等。对已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加强血压管理、血糖管理,要把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达标。

如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5毫米,没有不稳定斑块,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4mmol/dl,则属中低危患者,不推荐吃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吲哚布芬或氯吡格雷治疗。

如果患者颈动脉斑块是不稳定斑块,又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高危因素,应该积极地启动强化降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脂药物以他汀类为基础,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以降低LDL-C水平。对具有多种高危因素或已发生脑梗等患者,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建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1.4mmol/dl或原基础的50%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可以阻止新的斑块生成,稳定甚至逆转现有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应服用阿司匹林、吲哚布芬或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6.颈动脉斑块能否稳定?能否缩小或消失?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通过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可以实现斑块稳定或逆转。

国外进行了一项名为ASTEROID的研究,结果发现,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53%,有78%的患者的斑块实现了逆转。另一项名为SATURN的研究也发现,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6毫摩尔/升,冠状动脉斑块出现明显缩小。

2022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应降至1.8毫摩尔/升以内;特别对已发生脑梗等极高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1.4mmol/dl或原基础的50%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则可实现斑块内的脂质逆向转运,从而呈现斑块稳定或体积的减小,甚至消失。

要想实现斑块缩小或逆转,首先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汀类是主要治疗药物。如果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不能达标,则可加上PCSK9抑制剂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或英克司兰治疗。动脉粥样斑块稳定通常发生在启动强化降脂治疗的30天内,斑块逆转通常发生在降脂治疗1至2年后。(作者:余国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主题: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治疗|如何|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