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速读:动态交互的编排组合:实构与虚构的融合。 虽然人工智能依赖于逻辑和数据分析,但其应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问题,往往需要超越传统的逻辑框架,融合更多的直觉、学习和自适应机制。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将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元素,特别是人的态(状态)、势(趋势)、感(感知)、知(认知),结合起来,构建出能够适应变化、富有表现力且互动性强的体验。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精选。 在人机动态交互中,实构和虚构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人与虚拟元素、以及虚拟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反应和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出具有深度和多样性的体验。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精选

已有 4873 次阅读

2024-12-6 08:41

| 个人分类: 2024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是人工智能(AI)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旨在通过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智能化互动。随着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成熟,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应用场景和实际价值正在不断扩大。

一、 人工智能的瓶颈在于:总想用逻辑的手段解决非逻辑问题

人工智能(AI)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依赖于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但现实中许多问题并不完全是“逻辑性”的,或者说它们的复杂性远超出传统逻辑框架能够应对的范围。为什么人工智能会面临这样的瓶颈呢?

1、 非结构化问题

很多现实世界的问题,包括情感、创造力、道德判断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则或逻辑路径。如艺术创作或情感交流,很难仅通过规则引导来进行精确判断或生成。 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很多信息是非定量的或是不完全的,逻辑推理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语境、文化背景、隐含的社会关系等,都会影响决策和行为。人类的认知、决策和直觉,往往超越了严格的逻辑推理。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是基于经验、情感和直觉,这些因素目前的人工智能尚难以完全模拟或理解。

2、 针对上述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下: (1)构建 强化学习和自适应系统, 通过让AI系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试错学习,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从而弥补传统逻辑推理在复杂情况下的不足。(2) 跨学科融合 ,AI的未来可能不只是依赖纯粹的计算机科学,还需要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如“情感计算”旨在帮助机器理解和回应人类的情感需求。(3) 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进步 ,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学习过程,能够捕捉到更复杂的模式和关系,而不仅仅是通过显式的逻辑规则。(4) 解释性人工智能 ,为了克服逻辑与非逻辑问题的鸿沟,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让AI的决策过程透明并能够解释,从而增强人类对AI系统的信任,尤其是在应对复杂决策时。

虽然人工智能依赖于逻辑和数据分析,但其应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问题,往往需要超越传统的逻辑框架,融合更多的直觉、学习和自适应机制。这也是当前AI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和机遇。

二、 如何通过实构与虚构实现动态交互的态、势、感、知的编排组合

通过 实构 与 虚构 实现 动态人机交互的态、势、感、知 的编排组合,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复杂任务。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将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的元素,特别是人的 态 (状态)、 势 (趋势)、 感 (感知)、 知 (认知),结合起来,构建出能够适应变化、富有表现力且互动性强的体验。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

1. 实构与虚构

实构 指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物理构建、结构、行为和信息。在这个维度下,系统的组成和互动依赖于现实物理法则、感官输入和实际操作。例如,人的情绪、动作,甚至物理环境的变化都属于实构范畴。

虚构 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如数字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构造的超越现实的空间、物体、角色或情境。虚构通过超越现实的设计,增强或改变感官体验,给用户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和情感冲击。

在人机动态交互中,实构和虚构的结合使得人与环境、人与虚拟元素、以及虚拟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实时反应和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出具有深度和多样性的体验。

2. 态、势、感、知

态 指的是人的行为状态、环境状态或物体的表现状态。例如,人的情绪、意图或是物理空间的变化状态。

势 指的是事物的动态趋势或外部力量的作用趋势。在人际交互中,势可以表现为情境的变化、情感波动,或是行为的推演和意图的引导。

感 是指感知、感觉的过程。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式感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感可以被看作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时产生的反馈。

知 是指认知、理解和意识的过程。通过感知获得信息后,个体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形成判断并产生行为。

3. 动态交互的编排组合:实构与虚构的融合

要在态、势、感、知之间实现动态交互,必须在实构和虚构的融合中找到合理的编排方式。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实现策略:

3.1 态、势与感知的实时交互

通过实时的传感器数据(如视觉识别、动作捕捉、心率监测等),在虚构的空间中模拟和调整用户的态和势。如 动作捕捉技术, 可以将用户的真实动作与虚拟角色的动作同步,实现虚拟环境中的“虚拟人物”动作与现实人物的实时互动。通过对人体动态的捕捉,虚拟角色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姿态和行为,从而与用户产生动态交互。 虚拟世界可以通过声音、视觉、触觉反馈来回应用户的 感 知。例如,当用户表现出焦虑的行为时,虚拟环境可以通过改变色调、音效,甚至通过触觉装置给予某种安抚的反馈。

3.2 虚拟角色与物体的趋势引导(势)

通过编程设定虚拟环境中角色的行为“势”,可以影响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势,从而产生反向影响。如 趋势引导 :在虚拟空间中设置角色或物体的“势”,根据用户的动作调整虚拟环境中的趋势。比如,当用户做出某个动作时,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会朝着某个方向移动,或是虚拟人物会朝用户展示不同的情绪反应。 情境变化 :当用户在虚拟空间中作出选择时,虚拟角色和物体的状态(例如其情感、动作或反应)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和选择发生变化,产生一种“势”的推演和反馈。这种方式能够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产生“自由选择”与“环境响应”之间的动态关系。

3.3 虚拟元素与感知系统的融合

虚拟世界中的元素需要通过各种感官反馈来增强用户的感知。 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可以与虚拟环境中的变化同步。例如,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触摸到某个虚拟物体时,可以通过触觉反馈装置感知到该物体的材质、形态、温度等属性。 结合情感计算,虚拟环境可以感知用户的情绪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馈。例如,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语音变化或生理反应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并在虚拟世界中提供相应的情感交互反馈。

3.4 认知与虚拟世界的动态结合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不仅仅体现在感知层面,还应考虑到认知的层面。通过与虚拟世界的动态交互,用户能够逐步调整对现实与虚拟的认知。

通过虚拟角色或虚拟场景的设计,可以模拟各种认知挑战,帮助用户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自我认知和学习。如虚拟世界中的任务可能会迫使用户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作出决策,从而促进认知技能的发展。 虚拟世界中的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动态调整。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交互方式和反馈,智能地调整信息呈现的方式,使其更加适合用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实现实构与虚构之间在态、势、感、知的动态交互编排,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将虚拟和现实元素有机结合,利用传感器技术、情感计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出具有多感官、情感反馈和认知引导的互动体验。这个过程需要考虑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性,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在多维度的互动中达成平衡。

由上不难看出,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不仅仅是AI技术的延伸,它是一个跨领域、多技术协同的综合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大雪之日,今晚,21:20,东南卫视,不见不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63121.html

上一篇: 计算与算计的边界 下一篇: “算计”常常是定量计算、定性计算与定向计算的融合

主题:人工智能|系统|通过|现实世界|逻辑推理|实构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