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科学网—漫谈环境研究中的“基质效应”


速读:这种时空异质性,使得传统的样品分析难以反映环境的真实情况,也增加了基质效应研究的复杂性。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进程中,科研人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后,通常会逐步认识到环境实验研究具有显著的复杂性。 例如,随着季节变化,水体中的DOM组成和浓度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改变对目标分析物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室模拟、现场监测、模型模拟等)整合起来,共同揭示基质效应的复杂性和多尺度特征。 这些功能效应才是决定基质效应的关键。
漫谈环境研究中的“基质效应”

精选

已有 280 次阅读

2024-12-22 11:10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进程中,科研人员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后,通常会逐步认识到环境实验研究具有显著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的根源主要在于,相较于既定的污染物质的赋存状态,其所处的环境介质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复杂性和高度的多变性。在此背景下,“基质效应” 这一专业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对该现象的定义与深入探讨之中。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很多围绕实验方法优化、原理深度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旨在更精准地阐释这一复杂现象。目前学界已积累了相当数量关于 “基质效应” 的认知,这个可能也是揭示环境化学这个黑盒子的一个很关键的着力点。下面我想直接深入探讨一些相关问题,拓展我们对于环境复杂系统的理解边界。

1 、基质效应的动态演绎具有微观到宏观的时空异质性

传统研究往往将基质效应视为一个静态的、均一的现象,忽略了其内在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异质性。在真实的环境体系中,微环境效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土壤颗粒的微孔隙中,由于空间受限和表面效应,目标分析物的迁移和转化行为会与整体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在水体中的生物膜表面,也会形成独特的微环境,改变分析物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这些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体基质效应的贡献,往往被忽略。基质效应所呈现出的明显时空异质性都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随着季节变化,水体中的DOM组成和浓度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改变对目标分析物的影响。在同一地点,由于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差异,基质效应也会呈现出空间上的差异。这种时空异质性,使得传统的样品分析难以反映环境的真实情况,也增加了基质效应研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微环境”视角出发,利用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例如,纳米级成像技术、单细胞分析等),揭示基质效应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动态变化规律。近年来,在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相关研究中,大量的体现出对,从微观到宏观的施工差异性的研究上来。此外,基于模型模拟的方法,也有助于预测在不同环境情景下基质效应的演变趋势。这种从“微环境”到“时空异质性”的理解,将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基质效应提供新的视角。

2、基质效应研究需要从“成分分析”转向“功能导向”

目前,很多研究都致力于分析基质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试图找到与基质效应相关的“指纹”物质。然而,这种“成分导向”的研究方法,往往忽略了基质效应的“功能”本质。基质效应并非仅仅是某些成分的存在所致,而更多是这些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功能”。例如,DOM并非只是某些化合物的简单混合物,而是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它可以通过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多种途径影响目标分析物的行为。这些功能效应才是决定基质效应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从“功能导向”的角度出发,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高通量筛选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直接评估基质的整体功能效应,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其成分构成。

同时,也要关注基质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其功能效应。例如,DOM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改变其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改变其对目标分析物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动态模拟技术,揭示这种功能效应的动态演变规律。这种“功能导向”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基质效应,并且为我们设计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3、信息缺失与“逆向工程”

在环境科学中,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我们对于环境基质的组成和性质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我们甚至无法完全辨识出基质中所有的成分,更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种信息缺失,是我们深入理解基质效应的最大障碍。我们可以尝试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利用信息熵的概念来评估我们对环境基质的认知程度,以及在基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信息缺失。

针对这些信息缺失的领域,我们也可以借鉴“逆向工程”的思想,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反向推导出导致基质效应的关键因素。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受控实验,改变基质的某些特定参数,然后观测对目标分析物的影响。这个也是我们研究组近十几年来研究的一个主要的策略和出发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缩小基质效应的“未知领域”。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从大量实验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立基质效应的预测模型。这种“逆向工程”的研究思路,能够帮助我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深入理解基质效应的本质。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的分析技术,以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基质的组成和性质,从而为解决基质效应问题提供基础设备技术支撑。在环境化学领域,实际上是需要一些属于自己学科本身创制而成的新研究设备的。

4、系统性视角的复杂网络和跨尺度关联

环境科学研究的挑战在于,环境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的系统。我们需要将微观的基质效应与宏观的环境过程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其影响。例如,微生物群落的活动会改变土壤的DOM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同样,水生生物的代谢活动也会改变水体的基质特性,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生物有效性。这种跨尺度的关联性,需要我们从“系统性”的视角出发,构建复杂的网络模型,将基质效应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联系起来。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环境成分或过程,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这个网络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可以揭示基质效应在环境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需要将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室模拟、现场监测、模型模拟等)整合起来,共同揭示基质效应的复杂性和多尺度特征。

这种跨学科、多方法的协同研究,是深入理解基质效应的关键。但是目前就整个自然科学体系来说,关于网络科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稍微一篇过得去的研究都是发表在我们认为的顶级期刊上!但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似乎提供了一个契机,通过构建能精准模拟环境系统的层级网络模型,利用大量数据训练提升对复杂模式的识别与可控,很大可能上会助力环境科学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

5、通过原位分析和智能响应实现基质效应的“主动控制”

传统的基质效应研究,往往是被动地应对其干扰。我们可以从主动控制的角度出发,利用一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消除或减轻基质效应的影响。例如,可以开发具有“智能响应”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特性,从而主动地去除或钝化干扰物质。例如,一些新型的吸附材料,可以根据目标分析物的浓度和性质,选择性地吸附或释放,从而实现富集和分离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开发“原位分析”技术,避免采样和预处理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基质效应。例如,利用光谱学技术、电化学传感器等,可以实现对样品基质的实时、在线监测。这种原位分析技术,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对分析结果的干扰,并可以实时监控环境变化。这种“主动控制”的研究思路,将为我们解决基质效应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它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利用技术手段来“驯服”基质效应,使其为我们所用。

6、后记

环境科学中的复杂基质效应,远非简单的“背景干扰”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幽灵”,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我们通常将其归咎于样品基质中存在的各种成分,诸如溶解性有机物(DOM)、无机盐、悬浮颗粒、甚至微生物代谢产物等。然而,这些成分的单独作用往往不足以解释基质效应的复杂性。其本质更在于这些成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目标分析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并非简单的加和,而是一种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的混沌系统。这种多重因素的叠加,如同一个巨大的交织网络,使得基质效应的预测和控制变得异常困难。这个问题可能是环境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亟待攻克的主要本质对象,但是也很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剑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65482.html

上一篇: 基金申请与评审——跨越时空的沟通与交流

主题:基质效应|研究|时空异质性|“基质效应”|动态变化